北京高院立案庭庭长杨艳介绍,此次评选的十大典型案例集中体现了北京法院多元调解工作的三大特点:一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纠纷化解成效不断提升。二是专业领域不断扩大,调解专业性日趋增强。三是调解方式便民高效,信息化优势日益凸显。
在北京法院发布的“2018年多元调解十大典型案件”中,有一例是知识产权案件,该案:
积极运用司法大数据对案件特征、态势、成因、结果进行分析,为调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成当事人和解。如某公司因其图片未经许可被某甲使用的著作权纠纷中,调解员充分利用法院丰富的案例资源及调解组织的调解数据库,提供类案数据分析结果,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诉讼预期,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体现大数据在多元调解领域中的重要运用价值。
案例九:司法大数据巧运用 息诉普法效果好
【典型意义】
运用司法大数据对案件特征、态势、成因、结果进行分析,能够为当事人提供民事行为指引,起到预防纠纷的积极作用;当纠纷发生时,也可以为调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成当事人和解。本案系知识产权纠纷,专业调解员充分利用人民法院丰富的案例资源及自身的调解数据库,与本案进行比对,为当事人提供类似案件数据分析结果,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诉讼预期,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体现了司法大数据在多元调解领域中重要的运用价值。
【案情简介】
申请人甲是一家专业图片公司,通过许可他人有偿使用其经营的摄影作品而获得合理收入。甲通过调查得知,被申请人乙在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未经授权使用了甲享有著作权的三幅摄影作品,遂将乙起诉至法院,要求乙赔偿其侵权损失及律师费、公证费等共计二万元。
【调解经过与结果】
法院经申请人同意,于立案前将该案委派一家知识产权专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接收案件后,调解员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乙对侵权事实表示认可,但表示自己已经年近七十,身体状况不好,靠退休金维持生活且每月要支出数千元的医疗费用,经济能力有限,希望能够协商降低赔偿数额。但因其缺乏相关法律知识,面对高昂的赔偿金显得手足无措,并未提出任何合理的理由。甲则坚持两万元的赔偿标准。
为公平、公正解决纠纷,调解员查询甲运营的网站,发现甲对其摄影作品进行售卖,每幅价格仅两千元。调解员还调取了调解中心的案例数据库,结合法院司法案例库,获取了该类案件的数量、增减趋势、地区分布、当事人基本特征、结案方式、赔偿标准等信息。以上述数据信息为基础,调解员开展了对甲的调解工作,详细介绍了乙年事高、身体差,经济条件有限等特殊情况,并提取“当事人具有特殊性”的案例供甲参考,说服甲同意降低诉求。最终,甲乙双方对赔偿金额达成一致,乙赔偿甲共计五千元,双方达成和解。甲表示,调解员以案例数据作为调解依据,让自己心服口服,希望数据库能够进一步完善,服务更多群众。
【调解员体会】
本案的调解成功,得益于调解员对司法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反映了信息化浪潮对调解工作的深刻改变。司法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不仅能够服务于调解工作,其本身具有的预测、预判、预防功能能够在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普法教育中也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徐卉
知识产权纠纷由于涉及的专业性强,过去往往多发生在专业人士或机构之间,占主导地位的纠纷解决机制一直是诉讼解决方式。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涉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且越来越多地波及到普通人。而传统的诉讼解决方式因其周期长、审判资源不足、诉讼成本较高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事人迅速、有效地解决纠纷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涉知识产权纠纷专业性强的特点,也给调解机制的适用提出了挑战。本案中,人民法院通过委托知识产权专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既立足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专业性需求,又充分发挥了调解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处理方式灵活的优势。特别是,我们看到本案中,调解员以司法大数据信息为基础,进行类案分析和解读,为当事人提供了有效的预测、预判,稳定了当事人的心理预期,从而顺利达成调解。不仅达到了及时化解矛盾、降低当事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效果,而且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化和专业化注入了新动力。
北京法院网,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多元化调解成功案例